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者。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國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也對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有積極影響。席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提升全民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名片。如,剪紙、書法、針灸。是古代民眾在生活中通過探索、嘗試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儲存著時代的記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當代群眾觸摸歷史,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并在此基礎上傳承和創新,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均衡地區發展水平,促進產業繁榮和經濟增長。如,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積極建設松桃苗繡非遺工坊,讓4800余人學會技藝、居家就業。2021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支持地方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目前,已建設非遺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位于脫貧地區,帶動了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還有不少地區通過建設非遺博物館、景區等方式,吸引游客前來參觀,使古老的文化在當代產生經濟效益。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后繼乏人、技藝失傳的困境。一方面,是因為全球文化大融合,中華文化遭受外來的沖擊,另一方面,是因為非物質文化宣傳力度不足和民眾認識不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發力,在專業人員繼承和發展的同時,需要廣大群眾增強認識和參與保護,才能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水洞底 張萌)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