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洋 通訊員焦德芳)6月13日,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本年度共錄取7500余名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已通過中國郵政特快專遞(EMS)寄出,將陸續送達2022級研究生新生手中。值得一提的是,7名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碩士研究生將在今秋入學天大,這一學科的設立將為我國非遺科學保護事業不斷地輸送研究型和管理型兩方面高層次專業人才。
今年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采用了全新的設計。 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今年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EMS封面采用了全新設計,以天大校園標志性建筑為底圖,分藍、紅兩種版本,簡約精致。天津大學表示,新生收到通知書后,可關注天津大學研究生招生網(網址:https://yzb.tju.edu.cn)新生報到相關通知,完成檔案轉遞、組織關系轉接、戶口遷移等事宜。
2021年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天津大學設置全國首個非遺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馮研院”)成為培養我國首批非遺學科碩士生的試驗田。據介紹,非遺學科是文化遺產研究的分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象及其歷史、風俗、審美方式、價值體系、傳承人群以及科學保護、傳承和發展為研究對象和內容,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混融交叉,集理論研究、田野調查、保護與管理等于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
錄取通知書內頁。 受訪者供圖
為做好學生的入學和培養工作,馮研院做了大量準備。天津大學表示,一支教學與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已經組建起來,并成立了非遺學科的教研中心。匯聚全國重量級專家學者的學術委員會和教材編寫委員會已經建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教材”正在加緊編寫。一整套專業課程的建設已經展開。培養方案也已基本確定。
據悉,馮研院培養的非遺學科碩士生為全日制,基本學習年限為2.5年,計劃在3年內招收30名研究生。已錄取的首批7名學生均為擇優遴選的推免生。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專業將為國家培養一批能夠勝任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認定、傳承保護、宣傳推廣、轉化利用等工作需要的高層次專業化人才。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