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以下簡稱“非遺學科”)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寄出。秋季新學期,7名新生將進入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馮研院”)開啟嶄新的求學之旅。
據了解,非遺學科作為文化遺產研究的分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事象及其歷史、風俗、審美方式、價值體系、傳承人群,以及科學保護、傳承和發展為研究對象和內容,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混融交叉,集理論研究、田野調查、保護與管理等于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
2021年秋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天津大學設置全國首個非遺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馮研院培養的非遺學科碩士生為全日制,基本學習年限為2.5年,計劃在3年內招收30名研究生。已錄取的首批7名學生均為擇優遴選的推免生。
對于非遺學科碩士生的培養,院長馮驥才尤其重視田野教育:“田野是非遺學最重要的工作場域和方法。只有具備深厚的田野功力,才能與民間文化共命運。”為增加學生的田野實踐機會,并將教學與地方文化現實的需要相融合,馮研院正在傳統村落遺產資源豐富的浙江西塘和木版年畫最重要的產地天津楊柳青,分別籌建實踐基地。
為做好學生的入學和培養工作,馮研院組建了一支教學與科研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成立了非遺學科的教研中心,建立了匯聚全國重量級專家學者的學術委員會和教材編寫委員會。此外,還展開了一整套專業課程建設,基本確定培養方案,正在加緊編寫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教材”。
來源:綜合自央廣網、人民網
圖片:來自央廣網
編輯:彭丹
責任編輯:江勝信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