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的結合讓人們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旅游可以形成看得見摸得到的實景,而文化卻需要從精神和意識層面去品味和體驗。
攝影:孫明勝
近年來,文化產業方面最“時髦”的詞匯就是“非遺”,“非遺”將無形的文化形態具體地表現出來,讓社會更加容易去理解。比如樂器、歌舞、飲食、服飾,或者一種禮節、一個手藝,都屬于非遺文化的范疇。
攝影:宋哲吉
文旅職能的融合讓人們開始思考相關的產業融合、市場融合、理念融合等概念,那么,文旅融合工作如何開展?“非遺”也許是最好的突破口。
攝影:辛令文
目前,延邊共搜集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俗等9大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00余項。其中17項進入國家級名錄。命名汪清百草溝鎮“象帽舞之鄉”等14個特色文化鄉鎮。
攝影:孫燕
在重大節日中,開展展示特色、展示技能、展示風采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這些“非遺”工作成為延邊旅游業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旅游目的地豐富了內容、灌注了靈魂。
攝影:馬元柱
延邊文化藝術中心主任康英淑說:“延邊是全國非遺工作做得最好的地區之一,在省內率先成立掛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07年獲得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先進單位榮譽。國內很多城市都會來延邊學習交流工作經驗。”對于文旅融合,康英淑非常認可和期待,她表示,文旅融合后,非遺工作更被人們所重視,對文化傳承具有積極意義。傳統的觀光型旅游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以文化為內容的旅游更加吸引人?,F在不少鄉鎮、社區、景區將非遺產品作為重要體驗項目,游客可以參與其中。通過穿民族服飾留念、操作傳統民族樂器、購買旅游商品等,可以增強游客的美好記憶,提升回味感和好感度。
攝影:李國忠
今年,延邊文化藝術中心計劃開展一系列“非遺”宣傳活動,比如在“文化遺產日”期間開展的阿里郎歌謠培訓,將從3月至10月,深入全州的社區、學校、軍營、廠礦等單位,免費為群眾講解阿里郎歌謠的來歷、內涵,教會演唱,與各族群眾共同感受朝鮮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攝影:孫明勝
8月將開展文化論壇,與國內外朝鮮族文學愛好者共同探討“孝”文化的含義。此外,秋夕活動等也將陸續開展。值得一提的是,《延邊經典文化人物口述史》(又稱藝術人生口述史)將于4月開機,該項目將為老一輩非遺傳承人錄制影像資料,通過他們的口述、介紹、演示,為延邊的“非遺”產業留下寶貴資料。
攝影:宋哲吉
康英淑說:“非遺工作存在資金不足、傳承人老齡化等困難,但就憑著對朝鮮族傳統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延邊的傳承人依舊不斷努力,竭盡所能的去保護和傳承。對于非遺文化,傳承就是最好的保護,我們要通過展示展演、研討會、培訓班等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濃厚氛圍。讓‘非遺’不僅作為一種科教的歷史資料,更要‘鮮活’地存在于百姓身邊,讓更多人去了解、熱愛非遺文化,以全社會的力量去傳承和保護它?!?/p>
攝影:馬元柱
攝影:孫明勝
攝影:宋哲吉
攝影:凌思平
攝影:宋哲吉
攝影:陳芳
攝影:宋哲吉
來源:延邊旅游
圖文取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將在24小時內刪除。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