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仍舊嚴峻的今天,線上課程、知識付費無疑是非遺知識對外持續輸出的重要平臺,隨著非遺線上課程平臺的建立和非遺傳承人的入駐,對非遺傳承人來說,可以了解到當下市場需求和人們的審美變化,熟悉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媒介,甚至可以增加非遺傳承人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營銷、品牌建設方面的知識儲備,對于觀眾來說,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非遺的前世今生及其傳承人的歷史記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拉近觀眾和非遺之間的心靈距離,從而改變觀眾對于非遺的傳統思維,加入到非遺傳承、保護行列。
早在2020年疫情初始,官方就開始嘗試運營線上非遺課程,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微信公眾號就開通了非遺公開課,大眾可以任意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或是直播中沒有掌握的技藝技巧,隨時隨地跟著老師的演示一起練習。對于非遺傳承人來說,本溪滿族剪紙項目傳承人劉桂芝也參與了這個項目,72歲的劉桂芝極大贊譽了這種模式,在目前非遺傳承人普遍年紀偏大且對新事物不熟悉的情況下,線上課程給足了這部分非遺傳承人與時代緊密連接的緩沖期。
民間組織也加入了這個風口,快手早在2020年就宣布聯合全國約10所專業非遺定點研培高校、邀請100位國內外各領域專家名人,打造國內首個線上非遺學院,以線上直播授課的形式切入。除了請專家名人為大眾線上授課外,快手還啟動了非遺傳承人成長計劃”,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專業運營培訓指導,并且拿出專項流量進行扶持,孵化文化類的非遺網紅,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他們在這個年代保護和傳承所需的指示的課程指導。
除了知識傳授,線上課程也可以更好地幫助非遺傳承人的非遺產品變得“更好看”再變的“更好賣”,讓非遺傳承人將非遺文化傳遞給更多人的同時,還可實現非遺變現。詳細的非遺教程和各項非遺記憶蘊含的故事、文化和內涵,不僅會讓觀眾愿意親自動手感受非遺產品的制作,更會讓觀眾有更強烈的購買欲望,從而為非遺產品開辟新的商業模式。
和直播相比,線上課程的教學效率是明顯的,在直播中,非遺傳承人更多地是自己對著鏡頭操作,而無法看見學員的操作,當然可以以大家都開攝像頭的方式,但對網速要求較高,系統容易卡頓,老師也無法顧及到所有的學員;和線下相比,線上課程的進度也明顯要快很多,在線下面對面教學中,大多數的時間都會花在太細致的一對一教學中,“包頭剪紙”的傳承人劉曉迪就表示她非常喜歡這種和學生交流的模式。
線上課程通過非遺傳承人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并喜愛,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并不處于城市,甚至是在貧困地區,別說線上課程,傳統的宣傳方式都不一定能走進這些非遺存活的地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工藝,卻是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