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蒸糕”第三代傳承人解榮光師傅和江橋鎮的居民、志愿者一起蒸糕。 上海萬佛寺供圖
中新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 陳靜)兔年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行蒸糕”第三代傳承人解榮光師傅和江橋鎮民眾、志愿者19日在上海萬佛寺內一起制作新春吉祥蒸糕,一同傳承非遺文化。
當日中午,寺院的法師和志愿者將剛剛制作完畢的吉祥蒸糕和寺院自制的八寶飯,送往江橋保潔公司道班房,為將在新春期間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送上祝福。“糕是甜的,糯的,松的,軟的……吃在嘴里,歡喜在心里。”一位環衛工人說。
在上海地區,吃蒸糕的習俗歷史悠久。每逢春節與重陽節,民間都要蒸糕、吃蒸糕,寓意“蒸蒸日上,節節高”,“糕”(“高”的諧音)“糕”興興過大年。徐行蒸糕有三百多年的歷史,2015年,嘉定區將“徐行蒸糕”列入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徐行蒸糕”獲得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解榮光師傅告訴記者,做糕看似不難,實則大有講究。蒸糕是以糯米和粳米混合,經浸米、淘米、磨米、篩粉、拌糖水、擦粉蒸煮等七大步驟制作而成。蒸糕分成紅糖糕和白糖糕兩大類,其中,白糖糕可按人們的口味和愛好,輔以核桃、紅棗、花生、葡萄干、松子肉、冬瓜糖、紅綠絲等,衍生出不同種類、不同風味的糕。
解榮光師傅做蒸糕。 上海萬佛寺供圖
在萬佛寺的六和居,解師傅和同事們為大家介紹并展示了這門“非遺”手藝的獨到之處,只見師傅們動作熟練,泡米、篩粉、拌糖,撒上各類原料,再放到蒸爐上蒸一會兒,香噴噴的蒸糕新鮮出爐了。“今天來到萬佛寺,有這么多人愿意學做我們的非遺,喜歡我們的蒸糕,我感到非常高興。祝福大家吃了蒸糕,新的一年都能團圓、甜蜜、高興。”解師傅說。
上海萬佛寺住持慧禪法師對記者說,近年來,萬佛寺致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今年新春佳節之際,大家一起親手做非遺蒸糕,體驗動手的快樂,許下美好的愿望,期待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甜甜蜜蜜,高高興興。
據悉,多年來,萬佛寺將新春祈福年俗與公益慈善活動相結合。從2015年起,萬佛寺在每年春節期間推出“微信許愿、指尖祈福”活動:民眾在萬佛寺的微信祈福平臺每發送一條祝福信息,寺院就捐出一元(人民幣,下同)錢,定向用于公益慈善事業。今年,萬佛寺所得全部善款亦將定向用于社區扶貧幫困。(完)
(中國新聞網)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