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是采用自制織布機,以麻為原料,經過繁雜工序紡織布匹的傳統手工技藝。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流傳分布廣泛,在武都境內主要分布在魚龍、隆興、安化、甘泉、三河、洛塘等十余個鄉鎮地,在白龍江流域和西漢水流域都有流傳。民間織布技藝于2017年10月公布為甘肅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織布技藝已有千余年生產歷史。《武都縣志》記載,解放前武都縣群眾的服飾簡樸,除少數大財主能穿綢緞外,大多數人均穿自織土布,俗稱“州布”或麻布。武都民間織布技藝極為復雜,當地老藝人傳言:大工序二十四道,小工序七十二道,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麻布優點很多,譬如耐磨強度高、吸濕、導熱、透氣性極佳等。從種植到手織布制品,無污染,不經化學處理、漂白、印染等,無任何化學成分,無任何添加。穿著柔軟舒適、透氣、吸汗、冬暖夏涼、不起靜電、抗輻射的作用,具備市場經濟價值,是真正的綠色環保產品。
在上世紀中葉,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年代,老土布紡織進入低谷。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作坊式的民間紡織興盛起來。到了九十年代,打工潮對農村強烈沖擊,農村勞動力嚴重緊缺,自然,工序繁雜而價格低廉的老土布制作逐漸被人們丟棄。進入二十一世紀,老土布紡織只有耄耋之年的老人及其少量后代熟悉,織布技藝瀕臨失傳的困境,急需保護。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包括武都織布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讓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科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