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天柱: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本土非遺
伍麗 楊德志
“全國人民聽黨話,偉大復興政策落實千萬家。宏偉藍圖規模大,非遺文化校園傳繼播種芽。”日前,筆者一行前往天柱縣坪地鎮小學,只見百余名學生圍著一個身著侗族服飾的女子,學唱山歌。
原來,那名身著侗族服飾的女子是天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六月六歌節”傳承人楊海燕,她受到天柱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的邀請,前來教學生們唱坪地腔調的山歌。現場,歌師教得仔細,學生學得認真,不一會兒便能開口合唱了。嘹亮的歌聲響徹學校上空,久久回蕩。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在我們天柱這個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文化內涵。所以我們要用心用情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貴州天柱: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本土非遺,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天柱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蔣家林介紹說。
天柱侗族北部方言歌會是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歌是天柱各地群眾舉辦歌會時最愛演唱的曲目之一。當地群眾用本土獨有的腔調編唱,語調優美,歷史悠久,在天柱縣坪地、邦洞、注溪等鄉鎮群眾中廣為傳唱。
連日來,天柱縣非遺中心邀請非遺傳承人先后走進天柱縣第一小學、坪地鎮小學等學校,將山歌、侗戲、陽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帶給學校師生。不但有歌師教唱非遺歌曲、教授非遺技藝,還有解說員向學生們講解悠久的“非遺”文化傳說,讓孩子們陶醉在有著深厚底蘊的非遺文化中。
“剛才我跟著老師學習了民間山歌,感受到了山歌的魅力,我想要把這深厚的山歌文化繼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來感受和領略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坪地鎮小學學生楊景文說。
除了非遺進校園外,近年來,天柱縣還多次組織了非遺進鄉村、非遺進社區等一系列活動。請民間的技藝傳承人、民間歌師到各個現場進行講解、傳授,真正把非遺文化融入到群眾中,樹立文化自信,并傳承下去,切實推動天柱民間、民族文化振興。
2023年,天柱縣在各學校、社區共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活動200余場(次)。2023年至今,共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活動20余場(次)。非遺文化正成為天柱文化振興和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