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智慧及創造力的結晶。當前,我國已有42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國家級代表性項目3610項。省、市、縣級非遺項目更是數不勝數。成千上萬的非遺項目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是現代人走進歷史、了解過去的“窗口”。每一項文化遺產,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和傳統。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主題,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展示展銷結合、多方協作聯動,致力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促進人民共享,特別是努力貼近年輕群體、以年輕人樂于參與的方式進行傳播推廣??梢姺沁z的傳承與發展尤其重視年輕人的力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國潮風”“漢服熱”一波未平,“戲劇熱”一波又起,越來越多戲曲文化接力者、創作者借助抖音等新平臺優勢,推動非遺文化走進人們視野、走入大眾生活、走向需求市場,為非遺文化插上騰飛“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和無限可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更需要傳承。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堅守民族之魂、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年輕人不僅正在建設經濟發展的主力,更應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遺文化的主力。通過“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人審美視角去呈現當代非遺魅力,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文化的多樣性及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在保護方面,要加強非遺保護工作,更加細致地做好非遺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尤其對于急需搶救的重要非遺,要有重點、分階段地實施以政府各級文化單位主導的保護工作。對于急需保護的非遺,我們應該抓緊時間做好保護搶救工作。在保存方面,可以考慮用紀錄片的方式進行搶救式記錄。
非遺保護需要政府主導,非遺生長更需要群眾土壤。非遺的保護不是目的,就長久來看,在保護的同時,需要思考如何讓非遺活起來,如此才能讓其真正具有生命力。而年輕群體則是非遺發展的主力軍。只有讓年輕人了解、接受和喜歡,非遺才能經受時間考驗,具有持久生命力。因此,非遺如何吸引年輕人,讓年輕人了解并愛上非遺,應當成為當下工作的重點。
主流媒體應加大非遺傳播力度,借力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東風,推出一系列品質精良的以非遺為主題的節目,讓年輕人認識和了解非遺。
讓非遺“觸網”產生無限可能。善用新媒體,讓非遺走進年輕人的生活。當前,互聯網已成為年輕人重要的信息來源和社交溝通平臺。2021年6月,某短視頻平臺發布的非遺數據報告顯示,在報告發布之前一年中,包括10位非遺傳承人在內的85位手藝人通過平臺電商實現年收入過百萬元,該平臺上非遺傳承人帶貨總成交額較前一年增長15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主動加入非遺傳承的隊伍中。如今,非遺“觸網”已成為大趨勢,吃非遺、看非遺、聽非遺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原本冷門的非遺開始“漲粉”,大批年輕人不僅成為了非遺粉絲,而且主動加入保護非遺、傳承非遺、購買非遺好物的隊伍中,他們正在用具體行動讓古老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同時,應對非遺文化進行分層次的繼承保護和創新發展,有些必須原汁原味地加以保留,有些則可以融入現代生活。還可以把非遺文化的元素與現代的生活理念相結合,設計出產品,既是傳統,也是時尚,反映了古老的文明,又能夠走進年輕人的生活,煥發新的生命。將非遺全面融入到旅游的六要素中,推動文、旅、商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