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一個“很中國”的熱詞,那就是國潮。顧名思義,“國”是指中國品牌、中華文化,意指傳統;“潮”是潮流,則是將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的潮流文化,讓傳統煥新。
“隨著國潮概念的興起,傳統文化不斷出圈,非遺的傳承發展迎來新機遇。”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向上游新聞記者表示,作為非遺傳承人,要用好國潮元素,不能僅滿足讓非遺“活下去”,還要想辦法讓它“火起來”。
國潮興起,有利于非遺文化推廣
這次參加全國兩會,李紹玉特地將一幅“書法”作品《砥柱銘》帶進了行李箱。
這幅手書長卷有9米多長,黑的字,紅的章,看似由毛筆書寫,實則卻是用苗繡一針一線繡成。李紹玉說,這副作品其實就是一次國潮與非遺融合的嘗試。
李紹玉用苗繡一針一線繡出的《砥柱銘》。
據了解,《砥柱銘》是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長8.24米。而李紹玉創作的這幅苗繡版《砥柱銘》寬0.5米,長9.3米,畫心足有8.5米長,幾乎是1:1復刻了原版手卷。
“黃庭堅曾在彭水生活過多年,他寫的《砥柱銘》是我國的書法瑰寶之一,在彭水也有不少人研究這幅作品,所以我就想著做個苗繡版《砥柱銘》。”李紹玉說,她歷時兩年多,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繡了上百萬針,最終用苗繡技藝把《砥柱銘》呈現在了9米多長的繡布上,讓傳統書法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記者注意到,李紹玉繡出來的字體和題跋與原圖基本沒有出入,就像是一副真正的“書法”作品。
李紹玉及其作品。
“我把這幅作品帶到北京,就是想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讓非遺火起來。”李紹玉說,非遺文化獨具特色,本身就有著非凡魅力。而近年來國潮文化熱度不斷攀升,非遺文化蘊含的東方古典美學在各個群體中的影響逐漸擴大,民眾對國潮非遺的認同感也在逐步提升,這對于非遺文化的推廣是個非常好的契機。
用好國潮元素,讓非遺時尚起來
作為彭水苗繡的代表性傳承人,近幾年,李紹玉多次圍繞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提出建議。今年全國兩會,李紹玉也帶來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地見效的建議。
李紹玉認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是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一環,除了要重視非遺的保護、傳承外,更要考慮非遺的創新融合。
“目前大多數非遺傳承人主要分布在中老年齡段,其產品仍停留在初始階段或者創新設計不足,難以滿足即將成為主力消費的年輕群體。”
李紹玉在調研中發現,面向大眾的非遺相關產品目前比較普遍地存在設計單調、制作簡陋、包裝低劣等問題,可以說是模仿傳統的多,創意創新的少。“這既背離了非遺的本真性,也影響了普通從業者提高收入,影響了優秀人才的進入和傳承人群的擴大,最終影響了傳承后勁。”
在李紹玉看來,非遺產業亟需提高產品創新設計研發人才,需要更多能夠將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設計者了解非遺文化并參與其中。
“比如,用好國潮元素,通過進一步研發設計,在守正中創新,讓非遺時尚起來。”
李紹玉還建議,各地盡快出臺符合當地實際的非遺保護工作實施方案,在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存價值的同時,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實功用,融入現代元素,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鳳凰涅槃。
(上游新聞)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