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首次開展“云游非遺”線上推廣活動,古老非遺在互聯網上的多樣“玩法”,無疑將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拓寬路徑。
非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以新鮮的樣態珍貴地“活在”人間。非遺文化最值得親近的姿態,也恰恰在于毫不掩飾的人間煙火氣,在于那是一門門從土地里、從田野里,從民間民族民俗民生民心中長久傳承延續和修煉出來的手藝和學問。讓它們長期處于賴以生長的勞動和創造實踐的“原生態”中,生命力才能不斷延續。
以面對面地觀瞻或者“文物式”的展覽,某種程度上遮蔽了非遺文化本身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于此而言,相比于熙來攘往和走馬觀花,疫情防控新常態之下的“云游非遺”正好提供了參與式互動、寧靜地審視、全方面觀摩的難得契機,在實地參觀之外創造了替代性選擇,對于擴大受眾群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非遺“進駐”到數字化世界里,才能贏得青年人,讓歷史延伸到更遠的未來。通過指尖滑動和觸屏可及,擁抱傳統文化、發現非遺之美,是更顯年輕態的傳播方式。立足于青年人聚集的網絡平臺,由捕捉潮流元素的網絡達人和走向國際舞臺的國風音樂人等“后浪”們,去講述和演繹傳統非遺的時尚故事,一改過去刻板老套或過于“沉重”的言說樣式,體現了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傳播平臺的責任意識和主動精神。對于青年人而言,多一些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能夠“在光影中看懂非遺”,也是線上生活內容和精神文明成長的有益醇化。
如何把歷史文化傳承下去,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共同挑戰。數字技術的誕生,為非遺傳承開辟了新路。但也要注意到,用數字化手段進行非遺保護、傳承和推廣,不要使用制造懸念、過度煽情、軟廣過多的套路,故事是核心競爭力,講故事的方式也是核心競爭力。多些類似《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云上非遺“爆款”,融獨特價值與成功運營于一爐,非遺不僅可以常葆生氣,更能超出物理空間的限制,在更大舞臺上綻放奪目光彩,從而更好地改善老少邊窮地區非遺文化和非遺傳承人的生存境況。
上一篇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