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范金蓮(右五)在給“非遺”文化愛好者講解白月餅的制作技藝。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克文 攝
廣西新聞網宜州8月30日訊(通訊員 韋克文 李秋燕) 近日,在河池市宜州區懷遠古鎮,自治區級非遺文化——中秋祭月文化傳承人范金蓮給“非遺”文化愛好者現場講解古鎮白月餅的制作技藝。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宜州區劉三姐文化傳承中心組織開展“非遺”文化宣傳進社區活動,讓“非遺”文化愛好者和社區居民切身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魅力,也為中秋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
圖為范金蓮(中)在給“非遺”文化愛好者講解白月餅的制作技藝。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克文 攝
近年來宜州區:“非遺”宣傳進社區 傳統文化有傳承,宜州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和文化發展綱要,依法對轄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系統和科學保護。目前,廣西宜州劉三姐歌謠已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名錄;宜州漁鼓、德勝紅蘭酒傳統釀造技藝、懷遠八寶飯制作技藝、宜州彩調、壯族做社、宜州祭月習俗、宜州貓獅等7項被列為自治區級保護名錄。該區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5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0人。
圖為范金蓮(右二)在給“非遺”文化愛好者講解白月餅的制作技藝。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克文 攝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