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個新詞,很拗口,簡稱“非遺”,雖不太確切,但簡潔明快,便于大眾接受。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書面表述很嚴謹,關鍵詞:世代相傳,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世代相傳好理解,就不贅述了。
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難道世代相傳的還有自己不認為是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呵呵!確實有。例如婦女纏腳,這也是世代相傳了很長時間的,但中國人不把它列入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就是歷史上延傳的文化表現,而不是引進的,時興的文化。例如年輕人喜愛的各種西方節日,還有現在時髦的網絡語言等等。
?一言以蔽之:所謂“非遺”,就是中華各民族世代相傳的生活習俗及其表現方式。
?具體到以下6個類目: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民間傳說、故事,民謠,民諺,方言等;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雄厚,約有87萬項之多。經過挖掘、整理、甄別,截至目前,我國共有31個非遺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7個非遺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共計39項,名列世界第一。
?已公布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099人。
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087項。
共有4級保護體系,分別是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
(4)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二者區別在于: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所在。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