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不斷得到重視。據媒體報道,在北京前門大柵欄、南鑼鼓巷、798藝術街區等特色街區,各式各樣的非遺工坊不斷“上新”。曾經留存于博物館、文獻典籍中的傳統技藝和傳統民俗,添加DIY元素后,成了追求娛樂多元化、愿意嘗鮮的年輕人觸手可及的“新奇體驗”。
應該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創意工坊等形式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利好之事。“雙減”下的第一個寒假,家長們不再疲于帶著孩子奔走于各類培訓班,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親子時間,非遺工坊便成了理想的“遛娃勝地”。非遺工坊不僅為親子活動提供了創意空間,還能讓孩子們在體驗手工制作過程中提升動手能力,加深對非遺資源的了解,也為開展美育和勞動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有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據文旅部統計,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87萬項。非遺工坊的實踐有利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播下民族自信的種子。因此,創新傳承路徑,讓青少年在非遺傳承中感知美育的力量,在工藝制作中體驗多樣化的勞動教育,需要眾多非遺傳承人和教育者不斷探索。
讓非遺傳承成為青少年美育和勞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持續支持與引導。日前,文旅部、人社部和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發布的《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中指出,將建立非遺工坊產品目錄,將目錄產品納入文化消費范圍,嵌入各類消費場所;鼓勵非遺工坊深入挖掘本地區文化內涵,生產特色傳統手工藝產品;鼓勵在A級旅游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等場所,為非遺工坊進景區、進街區等搭建制作體驗和銷售平臺提供支持。
政府部門在為非遺傳承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撐的同時,還要加大宣傳力度,為美育、勞動教育提供源頭活水。非遺傳承的有序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持續發力,這樣才能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五育”并舉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優化非遺傳承路徑可以為美育和勞動教育開拓新的思路。
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的見證,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可以涵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在工藝技能的學習和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因此,相關部門還需深入調研,整合出適合青少年參與的活動項目,為深入開展美育和勞動教育搭建橋梁。
非遺傳承還需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豐富參與形式。隨著我國不斷重視非遺傳承,多地校園已充分利用課后服務時間段,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然而,非遺傳承不能僅僅依托于學校,還需要非遺傳承人與相關社會組織機構協同,不斷開拓新渠道、創新新方式、打造新空間。開發特色街區和博物館資源是激活城市文化資源、促進非遺傳承的有效舉措,值得稱贊。在保持原有開發形式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新技術積極開拓虛擬空間,打通線上線下參與形式,將激發文化繼承與創新的視野放寬到新的空間領域,依托先進數字媒體技術提高青少年的參與度,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參與的活動形式。
非遺傳承對于青少年美育和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還需政府、社會、非遺傳承人協同發力。只有將非遺傳承融入生活,轉化為參與度高、操作性強的日常文化資源,才能真正為青少年的生活添彩。
(作者:張湘怡系本報記者)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