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鳥歸巢,銀河舞金翼……”今晚,備受關注的央視春晚播出。剛一播出,#春晚#就沖上微博“沸”,足見央視春晚的影響力。
在剛播出的節目中,譚維維和世界級非遺“南音”合作的《百鳥歸巢》受到了不少關注。
南音已經有千年歷史,2009年,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流行音樂與文化遺產邂逅碰撞,讓春晚的舞臺綻放了更多傳統文化的魅力。
《百鳥歸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融入時代表達,把婉轉典雅的千年古音與時尚明快的現代音樂相融合,洞簫、三弦、二胡、拍板等中國傳統樂器加上譚維維的吟唱,讓這首《百鳥歸巢》成為今晚春晚頗有文化味道的節目。
據悉,《百鳥歸巢》是南音重要的樂曲,這是一首描繪禽鳥特征、異彩生動景象的樂曲,全曲包含六個樂章:鳳翔阿閣、喜鵲穿花、鴛鴦戢翼、流鶯爭樹、群鴉投林。
全曲以黃昏意象構筑,且變化豐富,曲中洞簫以花舌吹法模擬鳥啼聲,群鴉投林,樂章中更以吐音表現歸巢的輕快活潑氣氛,突破簫聲表現的范圍,此曲為簫的重要表現曲。
南音,也稱“南曲”“南樂”,是中國古老樂種之一。它發端于唐,形成于宋元,繁榮于明清,是一個既匯集了盛唐以來中原雅樂精華,又吸收了元曲等曲種特長,并最終與閩南民間音樂融為一體的樂種,其詞曲清麗柔曼、旋律纏綿深沉。
一千多年來,南音一直在泉州一帶的閩南語系地區流傳,并隨著泉州人的遷移,傳播到東南亞。2009年,南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是我校推動“大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嘗試,旨在打破學科界限,讓學生在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分。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實踐深化認同,在云岡文化的浸潤中汲取前行力量,立志成為兼具醫學素養與文化情懷的新時代健康守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數字藏品app設計了3D展示的功能,借助虛擬技術,將文物等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高效、準確的展示。數字藏品app收錄豐富的文化遺產信息,無論是文物、書畫、音樂等,都有詳細的介紹和360度展示。數字化文化遺產是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
4月19日拍攝的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外景(無人機照片)。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拍照。4月19日,游客在河北省滄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