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該地是華夏青銅文化發祥地。這里不僅因創造了青銅文明而聞名,還因“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的中國保健酒之鄉而著稱。
在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冶刺繡。
說到大冶刺繡,不得不提及大冶刺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劉小紅。
5月31日,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劉小紅現場展示的雙面繡驚呆所有看客!
讓人覺得好神奇,一根線,怎么能繡出兩面不一樣的顏色?
更有人贊嘆:第一次在現實中見到雙面繡,我們國人真厲害呀!
劉小紅成為大冶刺繡的傳承人是偶然,也是必然。
劉小紅的奶奶是遠近聞名的刺繡高手,她所繡的衣服和裝飾品深得方圓百里的人們的喜愛,常常被人們請去居家刺繡。
而她的父親是美術愛好者,小時候父親經常帶她去戶外寫生,因此,劉小紅從小便有了美術基礎。
劉小紅從小懂事乖巧,深得奶奶喜愛,看著奶奶的刺繡作品,她也深深地愛上了刺繡,于是,纏著奶奶要學刺繡,奶奶自然樂意教她。
12歲那年,在奶奶的悉心指導下,劉小紅的第一幅作品《蓮花》誕生了,聰明的小紅把奶奶教的技能全部融合進作品里,小小年齡便讓《蓮花》活靈活現、躍然布上。
以后的日子,刺繡就成了劉小紅的愛好,也伴隨她快樂成長。
成年的劉小紅結婚后,隨丈夫在礦上生活。但不久因丈夫下崗,他們的生活就變得拮據起來。
不得已,她和丈夫一起開始自主創業,做些賣水果的小本生意。
生活所迫,讓她這個有刺繡技能的女子只能放下愛好,為生活中的一日三餐打拼。
有一次,劉小紅去北京看望弟弟,在長城下一個工藝品店里看到一幅蘇繡作品,標價竟然十幾萬。
她簡直不敢相信,一幅刺繡竟然可以賣到十幾萬!自己也可以繡啊,再說,自己的繡技并不比這個差。
這一發現讓劉小紅重拾刺繡決心:別人能將刺繡作品變賣,自己有這方面的技能,為什么不可以?
于是,說干就干。
她的第一幅作品《竹報平安》在老公的協作下賣出了800元,讓她嘗到了刺繡的甜頭,也增加了繼續繡下去的決心。
然而,劉小紅并不滿足現有的成績,她立志要將愛好變成事業,她走訪蘇繡、粵繡、湘繡、蜀繡等流派名家,并潛心學習鉆研。
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素以繡工精細、針法活波、色彩雅潔而弛名。
粵繡的特點是用線多樣,絲線、絨線、馬尾纏絨作線等,色調明快,對比強烈,最后還用金線作為輪廓線,以效果華麗而著名。
湘繡則是以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等為原料繡制,其刺繡特點以的精細而聞名。
蜀繡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刺繡以靈活多變的技巧而盛名。
劉小紅細心分析四大名繡中每種刺繡的特點,潛心研究,最終在傳統漢繡工藝基礎上,將古典與現代融合,取眾之所長,避眾之所短將大冶刺繡推向新的藝術高度和水準。
傳統的大冶刺繡,針法多樣,圖案豐滿多彩,色彩層次分明,給人一種富麗堂皇的熱鬧感覺。
劉小紅在吸取傳統針法的優點之外又融合其它刺繡的特點獨創出數種針法,使其作品更加立體、生動。
在刺繡過程中,劉小紅根據刺繡針法的虛實變化、繡線的粗細選擇來實現顏色深淺的變化,從而達到漸變、轉折等效果。
她的作品匯聚百姓生活,彰顯了時代精神面貌和追求完美藝術的情懷,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地方文化自信力。
劉小紅對刺繡工藝進行不斷創新和改良,創造出“巢針繡”、“雙面盤金繡”、“雙面打籽繡”和“雙面異色異形打籽繡”等多種獨有繡法,使作品更有浮雕的立體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她的努力下,她創新發明的,用于雙面打籽繡的翻轉式刺繡工作臺,曾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她的作品《全打籽雙面繡花瓶》《雙面異色異形打籽繡-京劇臉譜》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大獎,并代表湖北參加過十多個國際、國家省部級展覽活動,得到一致的好評。
2013年,大冶刺繡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離不開劉小紅對刺繡的熱愛與創新,也離不開大冶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如今,她創立了大冶劉小紅刺繡藝術文化有限公司和劉小紅刺繡藝術館,她經常組織“大冶刺繡進社區進學校進鄉鎮”活動,讓“大冶刺繡”得到更好的傳承。
劉小紅說,一個人富不算富,帶著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 。而且,這樣的民間手藝也值得傳承、發揚光大。
她開辦刺繡培訓班,帶領許多姐妹從事與刺繡相關的工作。
培訓班常年面向社會開辦刺繡七天速成班公益培訓,以傳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為就業婦女、貧困人員、殘疾人、下崗人員等提供大冶刺繡手工技能培訓,為她們再就業創造了機會,也為社會勞務輸出創造了價值。
劉小紅順應時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利用互聯網視頻教學,從刺繡步驟:設計、描稿、上繃、配線、選針、刺繡,讓更多的刺繡愛好者融入刺繡活動中。
現經過她培訓的不少刺繡學員已獲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荊楚工匠”等榮譽稱號,所繡作品也多次參展獲獎。
劉小紅也先后榮獲“湖北省三八紅旗手”、“湖北省最美婦聯人”、“荊楚楷模”等榮譽稱號,紛紛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相信,在她的帶領與傳承下,“大冶刺繡”的品級會越來越高,“大冶刺繡”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多重價值能得到更好的傳播,劉小紅巧奪天工的大冶工匠精神也將與“大冶刺繡”記入歷史史冊。
大冶刺繡成為湖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劉小紅的驕傲,也是大冶人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自豪!
舉報/反饋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據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侯惠哲介紹,現在工藝美術行業分為傳統手工藝品和現代工藝品生產兩大類。普查報告顯示,我國現共有省級以上工藝美術大師1787人,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65人。一邊是現代設計藝術專業的擴招與相對過剩,一邊是工藝美術專業的
每一座城市,都隱匿著獨屬于自己的非遺珍寶,等著我們去發掘和感受。有著“東方水城”美譽的蘇州,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光彩照人。這些非遺項目不但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精華,更是咱們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成果。讓我們一同去發掘并感受這些非遺文化,領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高腔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情感,正因此在當代生活中煥發著新的生機。這個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匯。楊百能日復一日的教導,不僅讓這門藝術得以傳承,更賦予了它生命的內涵。他明白,這不僅是對父輩手藝的傳承,也